土地征收的概念和特征
来源:未知 作者:未知 时间:2012-10-11
概念
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,通过行政主体利用国家强制力,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,将一定范围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强制转为国家所有,并依法给予相应补偿的一种法律行为。土地征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所有权转移,土地征收的对象只限于集体所有的土地,已经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则不存在征收问题。
特征
在我国,土地征收具有以下特征:
1.土地征收具有国家强制力。征收是一种政府行为,是政府的专有权力,征收的主体是国家,具体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实施。除法律规定的政府机构外,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征收土地的权力,否则,就是扰乱国家征收土地秩序的违法行为。土地征收行为与市场交易行为的最大区别,是征收权的行使不以当事人双方的合意为前提,不需要经过土地所有权人的同意,土地所有权人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。它是国家强制力的体现,是以国家的力量来实现土地所有权的转移,被征地单位必须服从,不得阻挠征地。
2.土地征收必须遵循法定程序。在法治社会,土地征收作为一项严重影响相对人财产权的国家强制制度,必须得到有效的制约。为此,法律规定了严格的征收程序,包括:申报、批准、公告、实施和监督等,这些程序是任何土地征收行为都必须遵守的,否则,就是违法征地,实施单位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
3.土地征收必须进行合理补偿和安置。土地是被征地农民集体和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,一旦失去了土地,农民将失去生存的依靠。因此,土地征收必须进行合理补偿和安置。我国法律规定,征收土地,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,这种补偿是由国家确定标准的一种经济补偿,并不是国家向农民买地的“市场价格”。根据国务院文件征地补偿法律适用与疑难释解规定,征地补偿安置措施的全面落实,是使用被征收土地的前提条件。
4.征收土地行为应当向社会公开。征收土地行为,除涉及国家保密规定等特殊情况外,应当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征地批准事项,公开征收土地的用途、面积、位置,以及补偿标准、安置方式等内容,充分接受社会的监督。